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总结

结构型模式主要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关注于如何将现有类或对象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

适配器模式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原本不能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适配器模式属于补偿机制,专门用来在系统后期扩展的,因此,在系统刚开始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代理模式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目的

  1. 在不改变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对原有类加以控制;
  2. 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访问或者直接访问困难的第三方组件或中间件。

代理模式和适配器模式都是连接两个类之间的桥梁,但适配器模式面向的是不能一起工作的两个类,而代理模式是面向原本可以一起工作的两个类。

外观模式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目的

  1. 为一个复杂的模块或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外界访问接口,降低客户端访问子系统的复杂度。
  2. 使客户端与子系统之间解耦,让子系统内部模块更易维护和扩展。
  3. 进行访问控制,提高系统安全性。
  4. 维护大型遗留系统。

外观模式跟代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外观模式强调的是对多个子系统的业务整合,如果外观模式里只有一个子系统,就退化成代理模式了。

装饰器模式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是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目的

让子类能在多个维度上*扩展。

组合模式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使得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享元模式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目的

  • 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
  • 对象全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