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组合的一些公式及推导(非常详细易懂) 绪论: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排列问题 组合问题
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_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_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_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_1+m_2+…+m_n)种不同的方法。
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_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_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_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_1×m_2×cdots ×m_n)种不同的方法。
区别:分类计数原理是加法原理,不同的类加起来就是我要得到的总数;分步计数原理是乘法原理,是同一事件分成若干步骤,每个步骤的方法数相乘才是总数。
排列问题
排列数
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mleq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athrm{A}_n^m)表示。
排列数公式
(规定(0!=1))
推导:把(n)个不同的元素任选(m)个排序,按计数原理分步进行:
取第一个:有(n)种取法;
取第二个:有((n-1))种取法;
取第三个:有((n-2))种取法;
……
取第(m)个:有((n-m+1))种取法;
根据分步乘法原理,得出上述公式。
排列数性质
(mathrm{A}_n^m = nmathrm{A}_{n-1}^{m-1}) 可理解为“某特定位置”先安排,再安排其余位置。
(mathrm{A}_n^m = mmathrm{A}_{n-1}^{m-1} + mathrm{A}_{n-1}^m) 可理解为:含特定元素的排列有(mmathrm{A}_{n-1}^{m-1}),不含特定元素的排列为(mathrm{A}_{n-1}^m)。
组合问题
组合数
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mleq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mathrm{C}_n^m)表示。
组合数公式
证明:利用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公式来推导证明。
将部分排列问题(mathrm{A}_n^m)分解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从(n)个球中抽(m)个出来,先不排序,此即组合数问题(mathrm{C}_n^m);
第二步,则是把这(m)个被抽出来的球排序,即全排列(mathrm{A}_m^m)。
根据乘法原理,(mathrm{A}_n^m=mathrm{C}_n^m mathrm{A}_m^m),那么
组合数的性质
(mathrm{C}_n^m = mathrm{C}_n^{n-m}) 可以理解为:将原本的每个组合都反转,把原来没选的选上,原来选了的去掉,这样就变成从(n)个元素种取出(n-m)个元素,显然方案数是相等的。
递推公式(mathrm{C}_n^m=mathrm{C}_{n-1}^m+mathrm{C}_{n-1}^{m-1}) 可理解为:含特定元素的组合有(mathrm{C}_{n-1}^{m-1}),不含特定元素的排列为(mathrm{C}_{n-1}^m)。还不懂?看下面。
Example
从1,2,3,4,5((n=5))中取出2((m=2))个元素的组合((mathrm{C}_n^m)):
12 13 14 15 23 24 25 34 35 45
显然,这些组合中要么含有元素“1”,要么不含。
-
其中含有“1”的是:12 13 14 15
把里面的“1”都挖掉:2 3 4 5
而上面这个等价于从2,3,4,5((n-1))中取出1((m-1))个元素的组合。
-
其中不含“1”的是:23 24 25 34 35 45
上面等价于从2,3,4,5((n-1))中取出2((m))个元素的组合。
而总方案数等于上面两种情况方案数之和,即(mathrm{C}_n^m=mathrm{C}_{n-1}^m+mathrm{C}_{n-1}^{m-1})。
组合数求和公式
我们感性认知一下,上面这个式子的左边表示什么呢?
把从(n)个球中抽出(0)个球的组合数(值为(1))、抽出(1)个球的组合数、抽出(2)个球的组合数、……、抽出(n)个球的组合数相加。
换句话说,就是从(n)个球中随便抽出一些不定个数球,问一共有多少种组合。
对于第1个球,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有2种情况。
对于第2个球,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有2种情况。
对于任意一个球,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有2种情况。
根据乘法原理,一共(underbrace{2 imes 2 imes cdots imes 2}_{n ext{个2相乘}} = 2^n)种组合。
想要严谨的证明?数学归纳法:
- 当(m=1)时,(mathrm{C}_1^0+mathrm{C}_1^1=2=2^1)成立。
- 假设(n=k(kin mathbb{N}^*))时等式成立,即
[sum_{i=0}^{k} mathrm{C}_k^i=2^n ]成立,当(n=k+1)时,[egin{aligned} & mathrm{C}_{k+1}^0 + mathrm{C}_{k+1}^1 + mathrm{C}_{k+1}^2 + cdots + mathrm{C}_{k+1}^{k} + mathrm{C}_{k+1}^{k+1}\ = & mathrm{C}_{k+1}^0+ left(mathrm{C}_k^0+mathrm{C}_k^1 ight) + left(mathrm{C}_k^1+mathrm{C}_k^2 ight) + cdots + left(mathrm{C}_k^{k-1}+mathrm{C}_k^k ight) + mathrm{C}_{k+1}^{k+1}\ = & left(mathrm{C}_k^0 + mathrm{C}_k^1 + mathrm{C}_k^2 + cdots + mathrm{C}_k^k ight) + left(mathrm{C}_k^0 + mathrm{C}_k^1 + mathrm{C}_k^2 + cdots + mathrm{C}_k^k ight)\ = & 2 imes 2^k\ = & 2^{k+1} end{aligned}]等式也成立。
- 由1、2得,等式对(nin mathbb{N}^*)都成立。
也可偷懒地用二项式定理证明:
令(a=b=1),就得到了
类似的公式(由(mathrm{C}_n^m = mathrm{C}_n^{n-m})推导):
杨辉三角
这个神奇的图形和组合数、二项式定理密切相关。(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杨辉三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组合数的性质:
- 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mathrm{C}_{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 第(n)行的数字有(n)项。
- 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mathrm{C}_n^m = mathrm{C}_n^{n-m})),由(1)开始逐渐变大。
- 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即(mathrm{C}_{n+1}^i=mathrm{C}_n^i + mathrm{C}_n^{i-1}))。
-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二项式定理)。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我只是随便贴这)
二项式系数
二项式系数可排列成帕斯卡三角形。
在数学上,二项式系数是二项式定理中各项的系数。一般而言,二项式系数由两个非负整数(n)和(k)为参数决定,写作,定义为的多项式展开式中,项的系数,因此一定是非负整数。如果将二项式系数写成一行,再依照顺序由上往下排列,则构成帕斯卡三角形。 ( binom nk {displaystyle (1+x)^{n}}x^{k}{displaystyle {inom {n}{0}},{inom {n}{1}},dots ,{inom {n}{n}}}{displaystyle n=0,1,2,dots })
二项式系数常见于各数学领域中,尤其是组合数学。事实上,可以被理解为从(n)个相异元素中取出(k)个元素的方法数,所以大多读作「(n)取(k)」。二项式系数的定义可以推广至(n)是复数的情况,而且仍然被称为二项式系数。
二项式系数亦有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包括:(C(n,k))、(_nmathrm{C}_k)、(^nmathrm{C}_k)、、[注3],其中的C代表组合(combinations)或选择(choices)。很多计算机使用含有C的变种记号,使得算式只占一行的空间,相同理由也发生在置换数,例如写作(P( n , k ))。 ({displaystyle mathrm{C}_{n}^{k}}{displaystyle mathrm{C}_{k}^{n}}{displaystyle P_{k}^{n}})
定义及概念
对于非负整数(n)和(k),二项式系数定义为的多项式展开式中,项的系数,即 ( binom nk{displaystyle (1+x)^{n}}x^{k})
({displaystyle (1+x)^{n}=sum _{k=0}^{n}{inom {n}{k}}x^{k}={inom {n}{0} }+{inom {n}{1}}x+cdots +{inom {n}{n}}x^{n}})
事实上,若(x)、(y)为交换环上的元素,则
((x+y)^n=sum_{k=0}^ninom nk x^{n-k}y^k)
此数的另一出处在组合数学,表达了从(n)物中,不计较次序取(k)物有多少方式,亦即从一(n)元素集合中所能组成(k)元素子集的数量。
计算二项式系数
除展开二项式或点算组合数量之外,尚有多种方式计算的值。 ( binom nk)
递归公式
以下递归公式可计算二项式系数:
(inom nk = inom{n-1}{k-1} + inom{n-1}k quad forall n,kinN)
其中特别指定:
(inom n0 = 1 quad forall ninNcup{0}, inom 0k = 0 quad forall kinN).
此公式可由计算(1 + X ) n −1 (1 + X )中的X k项,或点算集合{1, 2, ..., n }的k个元素组合中包含n与不包含n的数量得出。
显然,如果k > n,则。而且对所有n,,故此上述递归公式可于此等情况下中断。递归公式可用作建构帕斯卡三角形。 binom nk=0 binom nn=1
帕斯卡三角形(杨辉三角)
有关二项式系数的恒等式
关系式
阶乘公式能联系相邻的二项式系数,例如在k是正整数时,对任意n有:
两个组合数相乘可作变换:
主条目:朱世杰恒等式
二阶求和公式
主条目:范德蒙恒等式
三阶求和公式
主条目:李善兰恒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