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结<<纯粹理性批判指要>>2
第一章第二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先天:完全独立于一切经验,先天的=纯粹的。
先天知识:完全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比如一切数学命题(2+2=4之类)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不可能来自经验
后天知识:从经验得来的知识
康德想解决的问题是:既然先天知识是存在的,那么应该找到先天的因素的来源、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并确定先天知识的适用范围。
第一章第三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亦赞同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这样一来,便陷入了两难: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之上。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为何不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这样问题便解决了。一方面,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主体本身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但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提供加工材料的形式,知识的内容是经验的,但形式是先天的。
休谟认为一前一后的现象反复出现,头脑形成了惯性的联想,就认为是因果关系。既然因果关系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那么也只有主观的效力,而没有客观的效力。只是心理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休谟把因果的客观性给摧毁了,科学还有什么可相信的?不都成了一大堆心理印象的堆积么?看上去这些印象井然有序,实际上是人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等同于一种错觉。
但康德认为自然科学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便必须重建因果性的客观性。
如何重建因果性的客观性呢?
康德认为人有思维结构。通过思维结构,我们建立对象,并赋予其普遍必然性。科学知识是主观产物,是主观建立起来的,所以客观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因为它不是某人任意建立的,而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必然结构建立起来的。
于是康德将因果性归于人的固有认识结构。因果性是主观的,但它具有客观性(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认识结构,可以把因果性运用于任何你所看到的事物)。
在康德看来,因果性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普遍必然性,但具体原因则是后天的。比如,石头变热必有原因(先天必然性,普遍必然性),这是所有人先天可以肯定的。至于是太阳晒热石头还是火烧热了石头,需要后天确定。
康德认为,相信事情发生是有原因的,这不是一种后天的习惯,而是一种先天的认识结构。通过人的固有认识结构去认识和塑造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正因为是人的认识固有结构所塑造起来的,所以它是主观的,但是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认识结构,所以它又具有客观性。
这样一来,科学知识也就有了它的可靠性和普遍必然性。这个可靠性和普遍必然性是人的认识主体能动地建立起来的。
重建因果性的客观性引发的问题
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显现”;另一方面是“物自体”
显现:人类通过感官和认识形式所了解到的事物
物自体:人类无法完全认识的事物本身
为什么要有物自体这个概念?
1.保证由我们的感官产生的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
2.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
3.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对应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