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见习review

阿里巴巴实习review

       该来的,还是来,也始终逃不了了。自己一直以来都不习惯在即将到来的特殊日子之前做些情绪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储备。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

       昨晚努力回顾白天的转正面试经历,写到三分之二之处时,却因为手抖误点击了刷新,然后,就这样子“折戟沉沙”。郁闷了好一会,最后选择“浑浑噩噩”的睡去。

       “离职”,这两个字有多轻,有多重,或许真的该是放下手中的琐事进行考量一番的时候了。

       还记得上星期和雨笠聊天,听她说,当她提交“离职”的那一刻时,系统弹出的提示语,她瞬间伤感了,然后,然后今天得知她再待一个月。祝福她,加油!

       本来没有任何伤感和离别的情绪,但是酝酿着,自己也有些感伤了。其实也并不是伤感,最多算是与常在一起的人,分开时候该有的一些情绪吧,然而真正难以割舍的是对于公司,对于团队,对于项目的留恋。其实一直以来,来公司后,自己最想做的就是回学校,攒着时间,好好静下心来沉淀沉淀。然而,真要回去时,又变得犹豫不堪,或许是对于最终结果的彷徨,或许是对于未来能否再来的忧虑,又或许本身就已经热爱这里,但是却又不得不割舍。

        扯这么多有的没的,自己也是蛮拼的。趁着昨天面试的机会,粗糙的review了一下自己这近两个月以来的过往,当老大问到自己所经历成长时,竟然不知如何说起。。。学到的方法论?学到的对于产品本身的业务性考量逻辑?还是神马?其实一直以来,大都秉着这样子的理念:积极主动找活干,做好自己,其他的少想。然而有好的地方:确确实实做了不少事情,对于pd本身最需要具备的沟通跟进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然而也有不好的地方,对于自己负责的业务,自己负责的模块,并没有以一个真正具有PD该有的数据分析思维逻辑去对待。当然毕竟就算过了也只是个P4或P5的小PD,能把所负责的模块的需求和体验完整而便利性的跑通也算是第一步了!因此该坚持的一些所谓的体验、所谓的设计、所谓的优化都应该坚持,但背后的数据依据和支持,是需要重点重新思量的!

        其实离职也未尝不好,至少这一次的离职背后,是满满的收获,是对于自身的不足的弥补,不足体现在学生的气息浓厚,这个又体现在:表达的方式上(PPT等)、思维的逻辑上、对于数据和业务的不敏感性上。毕竟要做好一个业务型PD,其涉及到的体验和需求的实现还只是停留在表现层,更多的应该考量其需求背后的业务本身情况,和改动对于业务的影响的思辨与验证。

        举个栗子:实习以来所负责的项目--“活动详情页改版”,换句话说,以后的还能留下的话,就是“活动详情页”了。这个项目本身对于整个行家业务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就像淘宝的商品详情的页面对于最-后交易的成交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自己对于这个项目的理解和对待的态度是:明确需求和场景,充分考量同类竞品的设计,确保用户体验较好。然而却没有考虑到任何数据模型的内容:体量(PV、UV)、健康度(一级页面转化率、页面留存率、页面跳转率、页面停留时长)、业务指数(报名转化率)等等。其实与之对应的是每个模块改动背后的数据指标和验证依据来源。即项目中所涉及到的需求“感想上移”,为何能如今这么做,这么做之后怎么验证其所带来的正面价值。而这才是真正PD所应具有的谋略和思维,而那些总是喊着用户体验口号调调的同学,其还只是在行业门口上咆哮,自然只能热闹热闹。

        本来是review自己干过啥的,结果到最后又陈述了一遍昨天老大所传授的一些内容,惭愧惭愧。

        说说为啥我能参加转正面试吧,由于是初创型项目,对于团队成员的已有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组内另外一个产品实习生并未得到转正面试的资格。其实就是一个词:激情。对于所负责的、所参与的、所涉猎、所触及甚至是所观赏的每一件事情都保持激情,都用心对待,都积极主动。而这也让我与项目组成员沟通起来比较顺当和高效,进而直接反映出自己的对于事情的跟进和沟通协调能力。

       如果有机会留下,如果行家,如果,没有那么多如果。

       谢谢曾经努力的自己。加油。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