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世情欢

物化的人情欢
我們對身份的認可是容易的,而不是某一個人的言行。一個不能引人注目的人最容易失去存在的感覺。不論如何,只要能足夠的引起“圍觀”,得到一種“身份”,就足以讓我們獲得類似生的喜悅和告慰平生的歡愉。

正是因為我們渴望得到這種存在感,所以才會幾乎發狂的去追求“個人的價值”。我們首要是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最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很簡單,無非是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聰明”讓別人覺得別人與自己相處的價值。畢竟這是一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時代。物欲橫流的經濟世界,琳琅滿目的商品,赤裸裸的物質誘惑,無時無刻不衝擊著眾多“存在”生命氣息裏饑渴的欲望。於是生活中這樣一類人便出現了——他們喜歡對任何事情都指指點點,以便顯示出自己比別人更優秀。如此看來那些本對一些事物明明一無所知卻總愛出頭評論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

莊子曰 “物物而不物與物”役駛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但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在役駛外物的同時也會被外物同化。我們染指了對“存在”錯誤本身認識而做的事物,整個世界的價值觀變成了“荒誕”的真理。更可怕的事,這一切竟讓我們認為是正確的,無可厚非的。

其實,我們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顆愛慕虛榮的心,我們不斷彰顯自己的聰明,取得別人的認可,不過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得到別人的注目。物質,名譽是具體的可供人仰慕,而快樂是自己的別人無法知曉。所以天下匆匆,天下往往,無不為名,無不為利。我們這種人真的活的很簡單,永遠很單純的把自己的生存價值建立在別人身上。這樣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劇。明明只是別人的傀儡,卻總是喊著追求自我,可笑之餘更是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