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流动性泛滥必将抹杀降准降息空间

全球流动性泛滥必将抹杀降准降息空间?
继美联储、澳大利亚、印度、瑞典等国央行掀起宽松浪潮后,昨日巴西央行、韩国央行均降息25个基点。韩国央行在其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受欧债危机扩散至实体经济的影响及美国财政悬崖存在的潜在风险,货币委员会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将仅维持温和增长,且经济下行风险将增大。”出于对经济衰退与通胀的担忧,全球主要股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金价走势又开始出现强劲反弹。
     正当人们预期中国央行也可能会紧随在越来越多国家陆续加入货币宽松潮流,开始降准降息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却在公开市场进行了59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继续“抹杀”市场的降存准和降息预期。今年以来,在分别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两次之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对逆回购操作工具情有独钟。那么中国央行为啥没有紧跟国际潮流而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呢?
     首先,虽然各国央行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纷纷宣布降息,以期望经济能够早日复苏。但是其最终效果恐怕令人质疑,相反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于中国央行来说,现在就是要密切关注外来流动性和外汇占款的变化。要知道如果国外热钱再度涌入中国,那现在若急于降准就会显得十分被动。可以这样讲,全球流动性再现宽裕水平,将加大国内货币政策调整的难度。
     再者,对于中国央行来说防控通胀仍是其工作重心。而全球流动性再现宽裕,这必将会直接封闭国际石油和粮价的下跌空间,未来输入性通胀不容小靓。虽然国内机构预期即将公布的8月CPI在2%左右,今年第四季度通胀水平仍能维持低位,但若不严加控制,明年初国内通胀率的可能又将死灰复燃,要知道通胀一旦回升,想要压制就会煞费时日。不仅如此,今年6、7月间央行的二次非对称降息,造成了我国房地产又呈现“量价齐升”的状态,给楼市调控带来了不小压力。所以对于央行来说降息的空间也不大。
     其三,就算是中国央行跟随世界潮流,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也不大,因为中国社会并不真正缺乏流动性,而是大量的资金流向了投机投资领域,而非实体经济。今年早些时候,很多专家纷纷建言,要求政府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而现在我国的制造业的困境是订单骤减,库存积压,投资热情不高,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不足。所以现在就算是银行降准降息,恐怕大量廉价资金只能流向少数既得利益群体(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真正实体经济受益并不多,对经济提振的效果不会很明显,相反负作用却很大。
     最后,当前金融市场融资方式、融资工具及银行信贷行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以前银行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而2011年则下降到58%。今年上半年情况也是如此,社会融资总额达7.8万亿元,银行信贷比重只有60%左右。8月社会融资总额达1.24万亿元,银行信贷所占比重约占62%,而8月企业债发行达5000亿元以上。这说明了我国金融正在逐步脱媒,企业融资可通过委托贷款、PE和VC、信托、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来解决。所以即使现在央行降准降息,对经济产生的效果也已大不如前,但是负作用可能会较大。央行在动用此类货币工具之前就要细细思量,权衡利弊。
      面对全球央行陆续掀起宽松政策潮流,笔者认为这将直接封杀我国央行降息降准的空间。现在对于央行高层而言应更多的是冷静观察局势变化,待到三、四季度国内各项经济形势出来之后再做决断,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更加被动境地。就目前形势来看,全球流动性再现宽裕水平,会加大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中国央行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流动性,通过逆回购方式进行微调,并尽可能的将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要严防输入性通胀、资产泡沫的抬头。所以世界各大央行降息,我国央行不会跟随大流,反而会步入一段较长的观察期,所以市场期盼降准降息的利好恐怕要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