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系列(4)建造者模式Builder
设计模式系列(四)建造者模式Builder
建造者模式可以将一个产品的内部表象与产品的生成过程分割开来,从而可以使一个建造过程生成具有不同的内部表象的产品对象。
对象性质的建造
有些情况下,一个对象会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在它们没有恰当的值之前,对象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使用。比如,一个电子邮件有发件人地址、收件人地址、主题、内容、附录等部分,而在最起码的收件人地址未被赋值之前,这个电子邮件不能发出。
有些情况下,一个对象的一些性质必须按照某个顺序赋值才有意义。在某个性质没有赋值之前,另一个性质则无法赋值。这些情况使得性质本身的建造涉及到复杂的商业逻辑。
这时候,此对象相当于一个有待建造的产品,而对象的这些性质相当于产品的零件,建造产品的过程就是组合零件的过程。由于组合零件的过程很复杂,因此,这些"零件"的组合过程往往被"外部化"到一个称作建造者的对象里,建造者返还给客户端的是一个全部零件都建造完毕的产品对象。
之所以使用"建造者"而没有用"生成器"就是因为用零件生产产品,"建造"更为合适,"创建"或"生成"不太恰当。

2、解耦了组装过程和创建具体部件,使得我们不用去关心每个部件是如何组装的。--上面对自行车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点。
2、需要生成的产品对象的属性相互依赖,建造者模式可以强迫生成顺序。
3、在对象创建过程中会使用到系统中的一些其它对象,这些对象在产品对象的创建过程中不易得到。
2、产品不需要抽象类,特别是由于创建对象的算法复杂而导致使用此模式的情况下或者此模式应用于产品的生成过程,其最终结果可能差异很大,不大可能提炼出一个抽象产品类。
3、创建者中的创建子部件的接口方法不是抽象方法而是空方法,不进行任何操作,具体的创建者只需要覆盖需要的方法就可以,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类似文本转换这种情况下,缺省的方法将输入原封不动的输出是合理的缺省操作。
4、前面我们说过的抽象工厂模式(Abtract Factory)解决“系列对象”的需求变化,Builder模式解决“对象部分”的需求变化,建造者模式常和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结合使用。

设计模式系列(三)工厂模式 一文中,介绍了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本文主要介绍Builder设计模式
概述
在软件系统中,有时候面临着“一个复杂对象”的创建工作,其通常由各个部分的子对象用一定的算法构成;由于需求的变化,这个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经常面临着剧烈的变化,但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算法确相对稳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如何提供一种“封装机制”来隔离出“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系统中的“稳定构建算法”不随着需求改变而改变?这就是要说的建造者模式。建造者模式可以将一个产品的内部表象与产品的生成过程分割开来,从而可以使一个建造过程生成具有不同的内部表象的产品对象。
对象性质的建造
有些情况下,一个对象会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在它们没有恰当的值之前,对象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使用。比如,一个电子邮件有发件人地址、收件人地址、主题、内容、附录等部分,而在最起码的收件人地址未被赋值之前,这个电子邮件不能发出。
有些情况下,一个对象的一些性质必须按照某个顺序赋值才有意义。在某个性质没有赋值之前,另一个性质则无法赋值。这些情况使得性质本身的建造涉及到复杂的商业逻辑。
这时候,此对象相当于一个有待建造的产品,而对象的这些性质相当于产品的零件,建造产品的过程就是组合零件的过程。由于组合零件的过程很复杂,因此,这些"零件"的组合过程往往被"外部化"到一个称作建造者的对象里,建造者返还给客户端的是一个全部零件都建造完毕的产品对象。
之所以使用"建造者"而没有用"生成器"就是因为用零件生产产品,"建造"更为合适,"创建"或"生成"不太恰当。
意图
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其表示相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Builder模式的结构
Builder:为创建Product对象的各个部件指定抽象接口。
ConcreteBuilder:实现Builder的接口以构造和装配该产品的各个部件,定义并明确它所创建的表示,并提供一个检索产品的接口。
Director:构造一个使用Builer接口的对象。
Product:表示被构造的复杂对象。ConcreteBuilder创建该产品的内部表示并定义它的装配过程,包含定义组成部件的类,以及将这些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接口。
ConcreteBuilder:实现Builder的接口以构造和装配该产品的各个部件,定义并明确它所创建的表示,并提供一个检索产品的接口。
Director:构造一个使用Builer接口的对象。
Product:表示被构造的复杂对象。ConcreteBuilder创建该产品的内部表示并定义它的装配过程,包含定义组成部件的类,以及将这些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接口。
优点
1、建造者模式的“加工工艺”是暴露的,这样使得建造者模式更加灵活。2、解耦了组装过程和创建具体部件,使得我们不用去关心每个部件是如何组装的。--上面对自行车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点。
缺点
上面的第1点优点也可以说是建造者模式的缺点,因为“加工工艺”的暴露,使此模式不太“优雅”。适用性
1、需要生成的产品对象有复杂的内部结构。2、需要生成的产品对象的属性相互依赖,建造者模式可以强迫生成顺序。
3、在对象创建过程中会使用到系统中的一些其它对象,这些对象在产品对象的创建过程中不易得到。
实现要点
1、建造者模式主要用于“分步骤构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在这其中“分步骤”是一个稳定的算法,而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则经常变化。2、产品不需要抽象类,特别是由于创建对象的算法复杂而导致使用此模式的情况下或者此模式应用于产品的生成过程,其最终结果可能差异很大,不大可能提炼出一个抽象产品类。
3、创建者中的创建子部件的接口方法不是抽象方法而是空方法,不进行任何操作,具体的创建者只需要覆盖需要的方法就可以,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类似文本转换这种情况下,缺省的方法将输入原封不动的输出是合理的缺省操作。
4、前面我们说过的抽象工厂模式(Abtract Factory)解决“系列对象”的需求变化,Builder模式解决“对象部分”的需求变化,建造者模式常和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结合使用。
JDK和Android源码中Builder的使用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
java.lang.StringBuffer#append()
java.sql.PreparedStatement
javax.swing.GroupLayout.Group#addComponent()
java.lang.StringBuffer#append()
java.sql.PreparedStatement
javax.swing.GroupLayout.Group#addComponent()
在Android源码中,我们最常用到的Builder模式就是AlertDialog.Builder
创建Notifaciton也是使用Builder方法
简单示例
package com.designpattern.builder; /** * 创建者模式 * * @author chao * */ public class Product { Object part1; Object part2; private Product(Object part1, Object part2) { this.part1 = part1; this.part2 = part2; }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Object part1; Object part2; public void buildpart1(Object part1) { this.part1 = part1; } public void buildpart2(Object part2) { this.part2 = part2; } public Product buildProcudt() { return new Product(part1, part2); } }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