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成就自己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1.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2.  以前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等。而近年来的论著则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耸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作者之前就是受了后一种论调的影响,在其与妻子心中,他们的孩子有失颜面,他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地孩子的关切。但是第二种论调是肤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作者意识到这点后,便不再设法改变他们的孩子,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并且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存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3.  光有技巧是不够的,一旦我们品德有缺陷,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我们的品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

 

4.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5.  作者以两组学习看同一幅画而给出不同的认识为例,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识和思维定式的强大影响力。家庭、学校、教堂、单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定式。同时也说明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对相同的事实,每个人经验不同,诠释也不同,而一旦离开了诠释,事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6.  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7.  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8.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定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比如“公平”原则、“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服务”的原则、“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潜能”原则以及“成长”原则。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

 

9.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10.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11.  教导孩子要因时制宜。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12.  “个人魅力论”的缺陷在于治标不治本,过于强调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违反了自然法则或原则。

 

1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要求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