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税市场为什么留不住消费者的心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免税市场的零售额约为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按照年复合增长率22%的增速增长,预计到2012年,我国免税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免费消费国。
不过,另一份数据的推出则给蓬勃发展的国内免税市场浇了一盆冷水。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只有20%的国人愿意在中国大陆购买奢侈品。我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旅游零售领域最大的消费群体,支撑了欧洲本土地奢侈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数据,中国游客在英国每年消费3亿英镑,在伦敦希斯罗机场,中国游客约占全部游客的1%,但却创造了25%的免税收益。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鉴于境内外消费价差仍然存在,国内消费品的不安全性和部分商品供应不足,使国人更愿意信赖境外商品的品质与购物体验。因此,未来国人境外消费的趋势仍将延续,境外旅游人数会持续增加,境外消费额也会继续保持增长。不过,笔者担忧的是,富裕起来的中国民众拿着大把的钞票去国外消费,无疑给西方国家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国内消费启动和经济的转型。那么国内免税公司自身运营存在着什么致命问题,而导致对国内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呢?
首先,国内免税店存在国际一线大牌与时尚品牌混杂的情况,这明显与国际市场的经营惯例不相符,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奢侈品运营商的品牌形象,特是是针对中高端人群。目前国内的免税店主要经营香水化妆品、首饰、腕表、服装、皮具、箱包、太阳镜、旅行用品、珠宝等品类,其中既有古琦、阿玛尼、万宝龙、迪奥等国际大牌,也不难找到诸如CK、GUSS等时尚类品牌,使消费者无法准确定位这家免税店究竟是卖一线品牌还是卖时尚品牌?此外,免税店内的产品品类不齐全,可选择的商品范围有限,这也削弱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再者,按照国际经营规则,奢侈品零售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时,通常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除了商品本身之外,还包括对店面环境、现场服务、品牌了解等购物过程的全部感受并做出评判。这类顾客对购物的私密性、独享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三亚免税店我们看到,季节性旅客特别多,经常出现人手不够或者消费者排队现象,这使得整个免税店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据笔者看来,我国市内免税店的经营模式反而退化为“奢侈品超市”的购物模式,相应的许多配套服务,包括品牌讲解、产品介绍、休闲服务等被国际商家通用的服务都被忽略了。所以,很多国内消费者更喜欢到国外的奢侈品店去购买心仪的商品,享受他们优质服务。
最后,国内的免税店垄断且政策有待创新。目前我国免税业务主要实行国家专营管理,不允许外资经营。这从根本上拒绝了外资在免税业务领域的竞争,表面上是保护了国内的免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外流,但此举实质上不利于市场竞争,正是因为缺乏市场竞争的环境,于是国内免税集团很难着力于提升自身运营水平,用以吸引各类消费者。
此外,我国免税业政策目前仍基本沿用旧规,缺乏与时俱进的政策方面的创新,特别是进境免税店、购物退税、市内免税店国内购物等免税政策已经在国际上普遍实施了,但在国内却迟迟没有实行和采用。笔者认为,要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在境内免税店购物,应该放宽离岛免税限额,尽管2012年11月正式将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限额由5000元调整至8000元,并增加了美容、保健器材等3类免税商品品种等,但2013年上半年,海南共销售8000元以上免税品仅只有区区2.79亿元,占比仍旧过小。与日本冲绳岛1600元的限额相比,海南岛的8000元免税限额依然不够,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旺盛的购买力。
更要命的是,我国的市内免税店只能服务于出境的港澳台和国外旅客,销售对象不包括出境的国内旅客,这不仅限制了市内免税店的作用,而且也遏制了国人的购买免税商品的需求。笔者认为,开办进境免税商店,使旅客在进关之前购买免税商品,既能解决旅客购物携带不便的问题,又能将消费留在国内,何乐而不为?目前我国只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有进境免税店,如果政策能允许进境免税店在京沪以外的机场开设,势必将国内免税店的高端消费更多引回国内。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期内,急需国内消费的启动。而我们发现,国内很多民众将旺盛的购买力移向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不仅说明了,国内的免税店存在着诸多运营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我国在免税商品方面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放开和创新。只有将大量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留在了国内,中国经济的转型才有成功的把握。如果肥水都流向外人之田,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只能依赖投资和出口,那么经济结构的转型就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