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式之策略模式(五)

设计模式之策略模式(五)
策略模式是对算法的包装,是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包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面,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这个模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类的引用。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Strategy模式以下列几条原则为基础:

1) 每个对象都是一个具有职责的个体。

2) 这些职责不同的具体实现是通过多态的使用来完成的。

3) 概念上相同的算法具有多个不同的实现,需要进行管理

通过以下步骤,开发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在软件中实现策略模型:

      1)对策略对象定义一个公共接口。

      2)编写策略类,该类实现了上面的公共接口。

       3)策略对象的类中保存一个对策略对象的引用。

       4)略对象的类中,实现对策略对象的set和get方法。


interface Car {
	public void run();
}

class Benz implements Car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Benz run");
	}
}

class Ford implements Car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Ford run");
	}
}

class CarManager {
	public void process(Car car) {
		car.run();
	}
}

class TestCa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rManager manager = new CarManager();
		Benz b = new Benz();
		manager.process(b);
		Ford f = new Ford();
		manager.process(f);
	}
}



何时使用何种具体策略角色
在学习策略模式时,学员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能从策略模式中看出哪一个具体策略适用于哪一种情况呢?

答案非常简单,策略模式并不负责做这个决定。换言之,应当由客户端自己决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具体策略角色。策略模式仅仅封装算法,提供新算法插入到已有系统中,以及老算法从系统中"退休"的方便,策略模式并不决定在何时使用何种算法。

策略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策略模式有很多优点和缺点。它的优点有:

1. 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2. 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继承可以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如果不是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一个子类提供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但是,这样一来算法或行为的使用者就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决定使用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就和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不可能。

3.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多重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策略模式的缺点有:

1.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所有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 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有时候可以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客户端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可以被不同客户端使用。换言之,可以使用享元模式来减少对象的数量



参考http://hi.baidu.com/gxiaoyang/blog/item/42917a461c53090c6b63e5c9.html/cmtid/8beda0a22baa9aabcbefd0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