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该如何处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
------------------------------------------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

 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

 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

 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

 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

 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

 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

 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

 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

 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

 《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

 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

 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

 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

 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

 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

 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

 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

 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

 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

 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

..(为了访问速度,省略若干字)

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赤壁怀古》的版本问题 

传诵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历代选家的大小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选入这首词。由于版本不同,致使个别文字也微有出入。主要表现在"崩云"与"穿空","拍岸"与"裂岸"、"强虏"与"樯橹",这三对词儿随意互换上,往往使人莫衷一是。其实,类似情况除此词外,其他诗词也时有发现。 

若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版本不同、文字有别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诗人自己修改。"新诗改罢常自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经过推敲后,把诗词中一些原不甚妥帖的词儿换了,因为前后修改,不是一时一地,流传开来,就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 
二是后人篡改或误改的。最明显的莫如《四库全书》这部举世无双的巨著,里面就有不少诗文,在"皇上"的授意下,公然地加以删改。 
三是抄错或记错了。 

现在话再回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来,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版本,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其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种版本。其一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其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其三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句。 

同一首词,居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版本。可能都说得过去,加上又无人加以追究,故能同时流布人间。但就用词的确当,风格的豪放而言,还是上海辞书出版社那一种版本最好。好在"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要远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生动有力,而且有声有色有气势,好在"樯橹灰飞烟灭"比起"强虏灰飞烟灭"来,更加切题,因为火烧赤壁,烧毁的是曹操连在一起的战船。战船是"樯橹"而非"强虏"。 

--------------------------------------------


------解决方案--------------------
过来学习~
------解决方案--------------------
up...
------解决方案--------------------
学习,最欣赏这个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真正的洒脱风流文学家,推荐《风流才子苏东坡》这本书。
------解决方案--------------------
有才~~
------解决方案--------------------
hao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