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新教学模式的初探

作文批改新教学模式的初探

作文批改新教学模式的初探
2009年11月07日
  作文批改新教学模式的初探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改  
  作文批改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吃力不见效的苦事。教师大多数亲自动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按照学校要求拿着笔杆演奏着眉批,旁批,总批,评分“四重奏”。教师像“愚公移山”一样一篇又一篇批改案头高迭的作文,常常累得腰酸背疼,头昏眼花。但是,学生对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的眉批、旁批、总批的评语只是一瞥而过,甚至只看一看分数,便事不关己地塞进书包了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似乎已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此却极具讽刺性。因为这种“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的作文教学把真正的评改“主角”――学生,一直被动地呆在“冷板凳”上充当“听众”。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比较冷漠,甚至无动于衷,是可以理解的。  
  苦于“两难境地”,并且《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笔者“对症下药”,近年来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改”的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让学生充当双重角色,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作文课上树立“我们的错我们找,我们的错我们纠,我们的优我们品,我们的优我们扬”的“主角”意识,进而养成自主、自能、自信的作文能力,真正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还权于生”。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互动前的准备  
  1、教师先认真全面阅读一遍,分出层次,选出优秀有特色的习作,哪些不符合要求,整体把握学生不足的共性,并做好记录,这是作为组织下面学生互改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作文讲评积累素材。  
  2、明确习作训练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批改中做到有的放矢。因不同写作题,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这样能让学生注重审题的重要,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3、明确高考作文评阅标准(最好是印发评阅标准,人手一份),申明打分数写评语的基本要求。例如: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在初步明了评改作文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评改作文的特殊情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作文是怎么样要求的,二可以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  
  4、分好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然后发作文,注意作文本一定不要发到本人手中,这样学生会批改的认真负有责任心。    
  二、学生互改习作  
  正式批改时,具体操作如下:(1)找并改。找错别字、运用、不准确的词语、病句和标点符号,同时将会修改的修改,不会的就与小组同学讨论修改。(2)画并品。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觉同窗好友中作文的亮点,好的词语、句子下面用波浪线画出,同时还要谈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3)总评并署名。写评语,弃空话套话,主要谈自己阅读此文的感受。(4)推荐并朗读。即推荐佳作,每组推荐选出两篇优秀习作,由组长先说推荐理由,然后由批阅者朗读原作。(5)探讨并沟通。评改人亲自把评改好的作文交到作者手中,然后作者自己在批语后面再写对批语的认识,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找批改者探讨,把应该改正的改正过来。(6)传阅并积累。作文本在班上交换传阅,让学生彼此积累写作和批改的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好处有:(1)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了学生的热情,有的小组激烈地争论,就是平常很调皮的,沉默寡言的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2)学生在批改中,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增进了友谊。(3)鉴赏佳作中,训练了思维,锻炼了口才,提高了鉴赏水平。(4)无意中也增强了阅读分析能力,扩展了阅读面。  
  三、学生互谈体会  
  这是“互动”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时,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迷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通过互谈体会,达到了交流、互动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师生交流总结  
  最 后 老师把作文收上来,与先前教师批改的比较,寻找同学们作文批改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与学生探讨交流,为下一次互动批改作文积累经验。  
  总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改习作”是我实践“生本教育”,“还权于生”的教学尝试,成功之处在于既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又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叫学生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使他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当家作主”的快乐。  
  最后借用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先生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引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表达天下所有师生的希望:“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