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鸿篇巨制,近700页,71万字,定价199元。英文版是2013年的,还不算旧。

作者是认知科学家,书中主要思想是:
1:类比和归类是人类思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一般是下意识进行的;
2:人对世界万物和各种思想想法的归类是模糊的,经常可以有一些偏移滑动;
3:天才如爱因斯坦,思考进化论的过程中依旧是主要使用类比作为工具;

作者说的类比,定义非常宽泛,除了直接把一个物品比作另外一个物品,一种场景比作另外一种场景外,把不熟悉的事务归入一个已知品类中也算归类。

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列举语言中的有趣案例。比如跨语言的概念、俗语、寓言的对应关系,不同语言中的各种不同归类方法,比如印尼语中哥哥姐姐都叫“kakak”,“adik”则表示“妹妹”或者“弟弟”。

之后讲人类在思考过程中的类比,一个结论是貌似人类是类比的主人,但是实际上人类经常被类比的力量左右,思考的结果取决于能想到的同类概念/场景,能想到的概念/场景又取决于所处文化和当时的学术思想。

最后讲科学家利用类比的思考过程,举了数学家们解决多元多次方程和爱因斯坦思考进化论的过程。

作者在前言中说原版有两个版本,分别是英文版和法文版,是分别说英语和法语的两位作者讨论沟通的成果,书中的许多语言方面的案例,英文版举英文的例子,法文版举法文的例子。

更难得的是,中文版中许多语言方面的例子是中文的,这是作者刻意请求三位译者去做的。

多元多次方程和进化论的章节,讲到了许多比较专业的细节。

读后的一个感觉是这本书才是思维简史,讲人类思维的工具与发展,那本《思维简史》其实是物理学简史。

一个缺点是篇幅太长,完全可以缩减到200页之内不影响内容表达。不过许多案例确实比较有趣,可能作者舍不得去掉。另外篇幅这么长但是并不显得啰嗦重复。

卖书网站上这本书被归入经管类,显然是错误的。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比如下面这句话在中文里再正常不过了:我有时开车去公司,有时走路去。但是在德文中,这两种不同的通勤方式必须用不同的动词。如果你是开车前往公司,那就要用“fahren”这个动词,如果是走路,就得用“gehen”。而在中文里就都是“去”。俄文则更甚,除了搭乘某种交通工具和走路去要用不同的动词外,还要根据这个动作到底是经常发生,还是就发生了一次,来选择不一样的动词。P10

2:好了,现在你已经知道英文中的“play”是和各种乐器、各项运动、各类棋牌一起用的动词,而中文里每种乐器、每项运动、每类棋牌则似乎都有一个专门的动词。有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语言呢?换句话讲,有没有一种语言,在讨论这些行为时,分类分得既没有英文那么粗,也不像中文那么细呢?巧了,意大利文正是如此!P15

3:同时,由于很多词都有可能出现在轭式搭配中(正如上文我们所看到的不同语言的例子),所以这样的修辞手法把人类大脑迅速分类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词,无论不同类别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无论脑中存储的类别有多少,我们的大脑都可以在瞬息之间,以我们毫无察觉的方式完成分类。P16

4:事实上,每种文化都在持续不断且悄然无声地加深一种错误印象:词语本都是大脑里自然形成的、属于不同事物的固有标签。如果某个范畴有处于边缘的成员,那么这些成员会被认为是非常奇怪反常的。这意味着大自然被我们所知的各种范畴(在它们的交界处)精准地切分开了。由此产生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即范畴的边界几乎是完全确定和清晰的。P18

5: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学家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日常语言中的不少隐喻都具有系统性的倾向。他们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隐喻并不是诗人和演说家才使用的高级修辞手法,而是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常常用讨论空间的词汇来谈论时间,比如在遥远的未来、下个星期、上周末、前年、后天、往前追溯到17世纪的传统。P75

6:那么我们是如何学到“而且”这个词以及它背后所表达的概念的呢?答案和学习其他词语以及概念的方式一样,也就是通过扩展我们的类比。你能想起来自己听到的第一个“而且”是在怎样的句子中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到的其他词汇一样,“而且”也一定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我们其实是通过它出现的语境而掌握它的,P84

7: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尼西亚语中,这个分类却仅仅按照年龄来分:“kakak”表示的是“姐姐”或者“哥哥”,“adik”则表示“妹妹”或者“弟弟”。看来,对于说英文的人来说,性别是比较“自然”的分类方式,而讲印尼语的人则觉得按年龄分才是“对”的。法文和中文一样,兼取两家之长,既可以按照性别来分:“frere”就是哥哥或者弟弟,“soeur”则是姐姐或者妹妹;P91

8:说到底,就是中文将“打”的不同意义(其实就是不同范畴)看作一个统一的大范畴,而英文则用不同的词来指代这些不同的范畴。但是我们也说过,其实英文也有“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与乐器相关的许多动词,“弹钢琴”“拉提琴”“吹小号”“打鼓”,等等,在英文中都只用了一个动词“play”!P92

9: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万幸的是,有许多真正重要的概念,比如手指、水、花、笑、重量、跳、跑、想、悲伤、因为、但是等,在中英文之间,甚至大部分的语言之间都是较为统一的。P94

10:当一则寓言被人理解之后,它就变得和其他范畴一样,会不断接受新成员。在遇到新情况之后,只要能够通过类比发现新情况与这个寓言有相同的本质,那么这个新情况就成为新成员,让这个范畴变得更加丰富。从此之后,这个寓言就和一个词差不多了。P130

11:下面举个例子。在美国英语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惯用语:“这可不是尾巴摇狗吗!That's the tail wagging the dog”说美国英语的成年人都知道它的意思,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个短语,并且别人使用这个短语时很容易就理解它的意思。为了让法国人也能听懂这个短语的意思,美国人没法完全按照字面来翻译,P141

12:有意思的是,有些词在两个国家之间借来借去,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现代中文中有些词汇是首先由中国传到日本,再由日文“改装”之后传回中国。比如,“经济”一词就是先以“经世济民”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人对其中的“经济”二字重新加以定义,用来翻译英文“economy”这一概念,之后再传回到中国。类似的例子还有“社会”“文化”等。P144

13:由此,我们看到如果一个概念有自己的名字,它将会拥有的真实力量。它让该语言的使用者能够轻松而且迅速地把这个概念传播出去,这样,这个概念就会进入不同层次的公共话语,进而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某个词语的存在给语言使用者带来的好处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设,P145

14:一个人试图寻找他所面临的情况的本质时,他的范畴库就是过滤和感知这个世界的媒介。因为今人的范畴库比前人的范畴库要丰富得多,所以今天的普通人很可能仅仅说出一些对我们来讲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让天才们大吃一惊。P152

15:因为那些天才的过人之处在于,面对前人从来没有理解过的情境时,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就是因为他们以自己脑中的范畴库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类比,并通过这些类比来解释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种能力始终是世上少有的能力,无论生在哪个时代。P153

1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识别酸葡萄、假作真这些概念中的成员一样,把一只杯子归到杯子这个范畴中的行为也是类比。我们希望这个论点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并且和你的直觉一致,虽然这和大部分人的直觉不太一样。这个观点综合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思考,它把范畴化和作类比合二为一,放在认知的中心位置。P220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17:标记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可以同时表示狭义(具体的)和广义(宽泛的)范畴,狭义的范畴完全包括在广义的范畴中。P227

18:因此,王先生若是想通晓关于狗的知识,需要从不同的层次建立新的范畴,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他要做的可不只是记住许多狗的种类,还需要学会用多种方式将它们分门别类,并且能够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P283

19:鼠标的发明使一个属性变得更加通用。这一属性在此之前一直被物质世界垄断,这个属性便是可操作性。当有了鼠标这个概念之后,一个新的范畴——“可操作的东西”便出现了。它比“物质层面的东西”这个范畴宽泛得多。这个新的范畴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于周遭世界的认识,大幅改变了我们本体论的范畴,即那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范畴。P295

20:当我们陷人思维的困境时,增加抽象的层次可以使我们*地切换视角。但是直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想通过找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分类以改变现状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涉及微妙的创造性了。举例来说,在邓克尔经典的蜡烛实验中,有谁能想到造成窘境的原因是对一盒图钉的草率分类呢? P297

21:人类的思维就是这样。定局并非来自严苛的推理法则,事实上,这种推理方式得到的结论之所以遭到很多质疑,就是这个原因,相反,通过类比而作出的分类会使结论变得令人无法抗拒。如果它是条狗,就会狺狺狂吠如果它是把椅子,人们就能坐上去;P366

22:类比从头到脚侵入了我们的思维,控制着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方方面面。它如此紧密地控制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只能以某种已知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就像是一群同其他盲人生活在一起的盲人,除了触觉、嗅觉、听觉与味觉,无法想象其他的感觉即便是科幻作家最大胆的想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画家最狂野的作品,也源自日常生活的常见概念。P368

23:邝云峰的结论是,恰恰相反,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里,类比都是关键因素。换句话说,类比可不是被毫无顾忌地使用,仅仅被当成向大众掩盖真相的面具而已。在每个例子里,要想从众多战争的类比中选出一个类似的历史事件,主要决策者们都要经过长期激烈的斗争,有时长达数年之久。P391

24:简言之,尽管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才是对类比发号施令的人,但事实刚好相反:我们处在自己拥有的大量无意识类比的股掌之中。这就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统治者,实际上是在顺从民心。因为,若他总是反对自己的人民,很快就会被人赶下宝座。到头来,才发现这位权倾一时的“领导”,只不过是一个眼观六路的随从。P442

25:把严格的正式定义与人们脑中关于概念的心理现实混为一谈,是令人遗憾但却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对教育的影响令人担忧。后果之一是它蒙蔽了教育机构的主旨:构建实用而可靠的范畴。另一个后果是,这种思路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以棘手的公式和严谨的演绎为基础,而忽略了运用类比通过直觉方式建立恰当的范畴家族的方法。P456

26:计算机技术,这一21世纪与20世纪的分野标志,依赖了大量与旧传统的类比。这些类比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甚至完全可以杜撰出一个仿真场景,让人无法区分所指的是哪一个世纪的技术。在现实世界可以完成的活动,在虚拟世界都有对应的活动。桌面、文件、文件夹、垃圾,这些东西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P458

27:实验表明,孩子们在解应用题时,如果思维模拟能够召之即来,他们便可以解得很顺利,反之则比较困难。他们不但在学会相关的形式算术运算之前会这样(这不足奇!),而且在学会之后也是如此(这却出乎意料)。我们观察到,甚至在学会算术运算两年之后,如果思维模拟能提供一个解题的捷径,它还是比用形式计算解决快得多。P492

28: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会深刻地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吗?学校教会了我们“形式地”思考日常情境吗?这样问的意思是,我们是否学到了一种能力,让我们不受事物具体细节的打扰而心无旁骛地直奔事物的抽象内核。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地这样做。经常忽略一些事物的具体方面,尽管内心完全能够感知它们。P494

29:数学中类比之间的复杂性有天壤之别。在复杂性范畴的底端是那些我们讨论过的标准的、信手拈来的处方。在顶端,是那些伟大数学家的天才闪念,例如,将虚数的概念引入有限域,或者在非常抽象的结构中寻找素数(或素纽结!)。数学有时似乎像摆弄符号的游戏,但是,关键要记住:哪怕是最刻板机械的符号操作也依赖于类比。P527

30:正开始准备报告时,他感到了极大的解脱,因为他发现,和他预期的一模一样,物理学中的每一个分支都密布着类比。让他感到更加宽慰的是,他发现,在过去三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其中心都有一个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类比。这里只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引力势:类比于一座山丘——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1770;电势:类比于引力势泊松,1811;磁势:类比于电势——麦克斯韦,1855;P529

31:现在用第一人称回放爱因斯坦的思维过程:“嗯.引力让我想起假想力···引力的表现很像假想力。引力与假想力类似···有可能引力实际上就是假想力吗?”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平稳的思维滑动,从开始的平凡回忆到最后的另一个宇宙统一。P573

32: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要的。像一个变戏法的高手,他从一个每一个人都觉得很明显的信念开始,即,加速参照系和静止参照系容易区分开来,但却抵达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即,加速参照系与处于引力场的静止参照系完全无法区分。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戏法!伽利略一定会对这个将他的两个最伟大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智慧欣喜万分。P574

33:关于电磁感应的记忆弹出后不久,爱因斯坦这样表述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在那个时刻,我生命中最幸福的念头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即,引力场就像移动磁铁激发的电场一样,其存在只是相对的。”在这里“相对的”意味着它的存在依赖于它所在的参照系。具体说,至少在其中一个参照系中,它根本不存在。P576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

 2018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

 本号81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4星|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人类思维简史,类比和归类是重要思考工具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