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未鹏老师的《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有感

读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一些,反复读,反复想,写了下来。

问题是刘未鹏老师提出的:怎么去培养现代IT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战能力、代码素养、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

学生做大作业的流程是非常不专业的。例如C#课程设计大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这门8周的课你1-2周要做借一两本书并学习相关知识的准备,3-4周你要试着做一下简单的例子熟悉环境熟悉语言,后面5-8周你就要着手做大作业了,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大作业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学生是根本没想过的,根本没有概念的一个东西,学生多是熟悉了环境就开始做大作业,运用学生的创造思维来写大作业,根本没见过猪就想胡说猪是那样跑的,根本没有见过windows标准窗体应用程序(其实是见过的,不过都没留意)就要去写一个那样的大作业。这样出来的大作业,并没有能够很好的锻炼实战能力(顶多相当于过家家),并没有能够很好的锻炼代码素养(自己花乱黏贴别人的代码,不注释,不去理解,不去模块成为自己的知识),并没有能够很好的锻炼协作能力(没有小组使用版本控制软件如SVN,GitHUB),学习能力(这个有一点锻炼)。这样出来的大作业写在简历上,里面没有那么多重要的信息,就说通了。

怎么提高?在5-8周,学生必须知道几件事:1这个软件的标准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能看到一个类似的例子,那肯定会底气十足,我就要做成那个样子;这一步我认为非常重要,这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闭门造车,这时候作业更像是在观看实战,经历一次就会增长不少经验,比自己闷头造强。(实战能力)

2.经常对自己代码进行注释,分块,你下次再写类似的就会比较快的找到自己以前留下来的东西;(代码素养)3.小组开发用版本控制软件(用上这个之后,感觉自己就是专业的,并不是在玩)(协作能力);4.开发过程中任务的分配非常重要,有什么任务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做好。(队长的能力吧我也不清楚)5.时间的控制,PSP0表格,单位小时产代码量,也能记录自己做这个东西总共花了多少时间。(学习能力是贯穿的,什么都是在学习,电脑坏了修一修,环境坏了搭一搭,技术不会学一学)。

有两个集合:老师上课开始的时候给学生的要求,学生从老师那听到的要求,这两者并不是全等于的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相交的关系,至于交集大小取决于老师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书面要求比口头要求效果好一倍左右),还取决于学生用心程度以及学生是不是想按老师的要求来做,或者是否忽略掉那几个要求也是没有关系的。

奖项的问题

现在大学里面各种比赛,这些比赛的水平高低差别很大。奖项的设置有点奇怪。近日我发现一个持续16年的比赛,奖项是这样设置的,特1等奖、特2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你觉得看到简历上的一等奖很厉害?你觉得特1等奖获奖者只有一组?错了,我知道获得特等奖的就有11组!

公司招聘应该寻找一些其他的办法,我想筛选的应该是自学能力吧,

笔试题目是有局限性的。笔试题目应该有有偏向性。偏向于去测量那个人的开发能力或者编程能力效果会好一点。

而每种能力都是在某类事情上有相对明显的体现的。

算法题目----编程能力

任务分配----协作能力

挑学生大作业中代码----代码素养(容易作弊)大作业如果够大一般就不是书上的。

面试----??(不清楚)

如果招聘的过程是一片照妖镜就好了,不需要花哨的面试题,经过那样的面试流程,什么都不用说,就知道结果了。公司要一个已经具备开发能力的精英,要一块璞玉。刘未鹏老师所说的读书计划+Github应该就是这样一面照妖镜!

简历分析
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