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的梦与痛

阳江的梦与痛
阳江的梦与痛
         *成立后,阳江、阳春属江门粤中专区;1953年改属粤西行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58年冬,合阳江县、阳春县为两阳县;1961年复分为阳江县、阳春县。1983年9月为江门市属县。1988年2月10日,原阳江、阳春两县从江门市分出,新建为阳江市,属地级市建制。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阳江走过风风雨雨,不可否认在曲折中前进,但相对珠三角发达城市来说,阳江大多数方面落后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建筑,为上层和其他方面提供着有力的支持,阳江的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经济环节的薄弱。


        在阳江经济的历史上,我们也有着闪耀的一点,2004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李永军兄弟(喜之朗集团)排位是97位,2006年以20亿排名152位,但从总体上看我们阳江的企业,实力是非常的有限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壮大,资金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喜之朗由93年的40万到现在的老板拥有20亿就是证明。--喜之朗的总部是在深圳。


        阳江企业的落后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政策嗅觉迟钝,不善于把握市场的方向。
        80年代到现在,房地产、基础建设等行业是资本积累的见效最快,实用的战略方法,可惜阳江的企业家不能很好的把握,就是现在,阳江的企业家也还是没有醒过来,我们看看,阳江的基建是非常差的,以前*台的人来阳江曾经说过,阳江只是个小城镇。当然,基建的扩充也与*的思维由关,不过阳江的企业家不善于主动的争取。
        阳江人的思想属于典型的中国人思想---就是有一个自己的房子。为房子而奋斗可能是绝大多数阳江人的梦想与现实。80年代的企业家没有什么预见性,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一个市场。可能是当时见阳江人的钱不多。现在很多阳江人都投资到房地产,但都是小打小闹,主要表现在征地建小楼盘,规模不大,最近的碧桂园还可以大幅投资到阳东,可见市场之大,阳江企业家思维的落后。
        90年代数字化和工业化则让IT、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但这些阳江企业家还是玩不起来的,毕竟是资本有限。但零售、农副产品加工也在全国造就了不少富翁,阳江的企业家再一次表现出了其目光短浅的一面,阳江的零售要么小型化,要么经营手段落后,最后落到让南大,汇兴等小超市在阳江横行,可悲
     阳江是一个海滨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城市,农业加工企业寥寥无几,特别是深加工的企业。深加工的利润是非常的大的。
  
     二:企业资金小,不善于融资
        随着规模扩大,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阳江的企业上市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或许有人说到华龙集团,但在许多人眼中,它并不是真正的上市融资企业。

     三:缺乏学习精神
        许多企业仍处在“请客送礼、拉关系”的传统粗放经营阶段,老板自己从来不参加培训,更不用说建立“学习型组织”,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了。


     四:没有严格和完善的企业制度,不善于吸引人才
        阳江的大多数企业还在延续着家族制的经营模式,人才的任用很是随意,企业内部的经营没有现代的观念,有一部分企业连“金钱留人”的观念都没有,更别说是以事业留人,内部对员工的管理非常的松散。

     五:目光短浅   急功近利
        阳江的企业现在的经营主要是:拉客--生产---销售。没有品牌观念。18子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
     六:观念保守 小富则安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老板眼光的关键是在发现销售收入增长缓慢、利润比以前更难取得的时候,能够迅速介入新的行业和产业。阳江企业在这方面做的非常的失败,只有18子能子这方面有点尝试,能扩大自己的经营领域,但现在它在领域扩充方面也是一块鸡肋。方向把握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