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觉得有用的话,欢迎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转载自
https://www.jianshu.com/p/ab1a003f2275#4
真诚感谢简书博主氧化反应的分享,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 深度学习里面有很多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却有大用场的算法。Autoencoder作为其中的一种就是。作为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手段,autoencoder在维度灾难里为数据降维有着深远的意义。

  • 什么是Autoencoder呢?我大概的理解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提取一张500x500的彩色图片的时候,按照每个像素来算就有500x500x3(RGB颜色)=750000个像素,这么多的像素就得对应这么多的权重,如果再是大一点的数据那训练的时候用的资源就海了去了。但是,图片里每一个像素都是有用的么?不尽然,比如我想要一个模型,来感知一张人脸是开心还是不开心,除了面部的那些像素,其余的很多像素都是浪费的,或者说对判别人的表情不是那么重要的,而且这些有用的像素分布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就像一大袋米里面的几颗绿豆,这种稀疏性也会给训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我怎么能把图中的信息浓缩起来?用极少甚至一个维度的向量就能表示最重要的信息呢?

  • Autoencoder就是很好的一个工具。给一个图。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 假设我们用cnn的方法对一张图做autoencoding, 大家知道cnn网络是提取图里的有效信息,pooling作为一种降维的手段浓缩信息。大概浓缩了几次之后,形成中间那短短的一条,我们就叫它羞羞的棒棒吧(因为它没别人长,哈哈哈哈)。 它不是真短,可以很长,但是比起原本输入的数量那是要短的多。好,浓缩的这一边我们叫它encoding。在另一边,有个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就是从这条羞羞的棒棒逐步撑回到原来图片大小的维度,得到一个输出。这个输出会和输入的图片做对比,如果有差异,做反向传播得到新权重。最终得到的这个羞羞的棒棒里的权重值,就是原图的浓缩精华。

  • “我对着镜子做一个惟妙惟肖的小泥像。” 大概这个意思。 这条羞羞的棒棒是很厉害的,不仅能浓缩精华,还能记录一些少量的差异。比如输入的图像有些噪点,对比的图像是高清,这个羞棒可以记录下噪点到高清的逻辑关系,理论上就能解马赛克啦(哈哈哈)。同样,如果输入是黑白照片,训啦的对比图是彩色照片,那这个羞棒可以描述照片上黑白到彩色的关系,就能给他没见过的黑白照片上色啦。

  • 扯太多了,直接上code,还是用keras。

  • 我的训练数据是前阵子做kaggle上辨别猫狗的训练数据,这里可以下到,人太懒,懒得找其他数据,没办法。

ROW = 80
COL = 80
CHANNELS = 3

TRAIN_DIR = 'cat_dog_train/'
TEST_DIR = 'cat_dog_test/'

train_images = [TRAIN_DIR+i for i in os.listdir(TRAIN_DIR)] #读取数据

def readImg(imgFile):
    colorImg = cv2.imread(imgFile, cv2.IMREAD_COLOR)
    colorImg = cv2.cvtColor(colorImg, cv2.COLOR_BGR2RGB)
    colorImg = cv2.resize(colorImg, (ROW, COL))/255.0
    greyImg = cv2.imread(imgFile, cv2.IMREAD_GRAYSCALE)
    greyImg = cv2.cvtColor(greyImg,cv2.COLOR_GRAY2RGB)
    greyImg = cv2.resize(greyImg, (ROW, COL))/255.0
    return greyImg,colorImg

def generateDate(imgFiles):
    count = len(imgFiles)
    dataX = np.ndarray((count, ROW, COL,CHANNELS), dtype=float)
    dataY = np.ndarray((count, ROW, COL,CHANNELS), dtype=float)
    for i, image_file in enumerate(imgFiles):
      gImg,cImg = readImg(image_file)
      dataX[i] = gImg
      dataY[i] = cImg  
    return dataX,dataY

import math
def chunked(iterable, n):
    chunksize = int(math.ceil(len(iterable) / n))
    return (iterable[i * chunksize:i * chunksize + chunksize]
            for i in range(n))

BATCHNUMBER= 20
chuckedTrainList = list(chunked(train_images,BATCHNUMBER))

# slice datasets for memory efficiency on Kaggle Kernels, delete if using full dataset
random.shuffle(train_images)
  • 两个准备数据的方法,第一个是把每张训练用的图片,转一份拷贝为黑白的,另一张彩色的用作对比Y。注意下,openCV这个鬼东西读入图片默认是BRG。。需要转一下成RGB,不然显示图片的时候会出错,对了 别忘了除上255做归一化。第二个方法不用解释了,第三个方法是用来吧数据分割成几块做训练。

  • 下面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搭建模型时刻

baseLevel = ROW//2//2
input_img = Input(shape=(ROW,COL,CHANNELS))
x = Convolution2D(256, 5, 5, activation='relu', border_mode='same')(input_img)
x = MaxPooling2D((2, 2), border_mode='same')(x)
x = Convolution2D(128, 5, 5, activation='relu', border_mode='same')(x)
x = MaxPooling2D((2, 2), border_mode='same')(x)
x = Flatten()(x)

encoded = Dense(2000)(x)
one_d = Dense(baseLevel*baseLevel*128)(encoded)
fold = Reshape((baseLevel,baseLevel,128))(one_d)

x = UpSampling2D((2, 2))(fold)
x = Convolution2D(128, 5, 5, activation='relu', border_mode='same')(x)
x = UpSampling2D((2, 2))(x)
decoded = Convolution2D(3, 5, 5, activation='sigmoid', border_mode='same')(x)

autoencoder = Model(input_img, decoded)
autoencoder.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 input 是一张图片80x80的像素,做两层卷积的操作做加上两次池化,每次长宽减半,到最后图就剩下20x20了。再把这20x20xfilter#(128)个元素拉直,传入传说中羞羞的棒子(也不短啦其实,有2000呢)。这个羞羞的棒子就成为了一张图片的精华! 下面的代码就是上面部分的反操作。最后用sigmoid函数激活。简单明了。
checkpoint = ModelCheckpoint(filepath="path/weights.hdf5", verbose=1, save_best_only=True)
earlyStopping=keras.callbacks.EarlyStopping(monitor='val_loss', patience=0, verbose=0, mode='auto')

cbks = [checkpoint,earlyStopping]

digitalImg = dict()
epoch = 500

for ii in range(epoch):
    i = ii%len(chuckedTrainList)
    print("epoch =====>"+str(ii))
    imgfiles = chuckedTrainList[i]
    if str(i) in digitalImg:
        dataX = digitalImg[str(i)][0]
        dataY = digitalImg[str(i)][1]
    else:
        dataX,dataY = generateDate(imgfiles)
        digitalImg[str(i)] = (dataX,dataY)

    autoencoder.fit(dataX, dataY,
                nb_epoch=1,
                batch_size=50,
                shuffle=True,
                verbose=2,
                validation_split=0.3,
                callbacks=cbks)
  • 接下来就开始训练了,定500个epoch。两个callback蛮有用的,一个是当训练的过程有大的进步,就把最好的训练成果备份下来。另一个是当训练不再提升了,自动结束训练。
  • 最后,我们来看看结果:

这是10个epoch产生的效果,卷积核3: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 最左边的图是模型从来没见过的黑白照片,中间这张是模型根据训练的羞羞棒棒给出的预测结果,右边的是做对比的彩色原图。

  • 10个epoch的训练太少了,但是大概能看出那么点意思来,很多图片里的细节被忽略掉了,颜色也和沙盘一样洒满一地。

400个epoch,卷积核3: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 现在照片已经有轮廓了,至少狗的形状都能看见了。颜色嘛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模型大概知道应该往哪儿填和填什么了。

400个epoch 卷积核改成5:

  • 改成5后每个卷积核收集到的信息更多,能抓取更多的像素间的关系。效果是这样的。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 看这个狗已经可以很看的清楚轮廓了,模型知道把周围环境的颜色和狗给区分开来。

400个epoch 卷积核5 卷积层改为256 输出:

  • 原来的卷积层只有128的输出,这一步加了一倍,就是能提供给模型分析更多features的空间多了一倍。但已经是我可怜的GPU的极限了,话说赞一下我的GPU,文能打守望,武能算模型,全能小天才啊有没有。
    [转]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用深度学习给黑白照片上色

  • 到目前已经有更多的细节了,颜色也越来越能分得清楚了。最后一张狗简直在卖萌啊有木有。

  • 总结:花了很多时间在调参数上,最后一批的结果算是在我硬件能力范围比较好的结果了。Autoencoding真的是一项很牛逼的技术,简单直接。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只考虑了重建误差最小,而一张图片的颜色和图片的实质内容是有关联的,这种信息不能被抓捕到, 最近很火的对抗网络能从某种程度上很大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用对抗网络对照片填色这个工作有很好的效果。 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我的训练数据集实在是太小了,只有25000张训练图,新照片上很多信息模型都无法知道是什么,所以无法填色。 最后,再赞一下我的GPU,你要是内存再大些就好了。。。

原码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