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务数据分析 海内的上游接包商和对日的上游接包商的区别
单纯两种业态的比较。所有数据均从官方渠道获得。
国内的上游接包商是直接从移动,电信这些通讯巨头拿活, 人月单价基本如下:
研发 | 1.8万 |
项目经理 | 2.2万 |
架构需求 | 2.1万 |
测试代维 |
1.6万 |
对日这边是直接从日本证券,银行,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接活,人月单价基本如下:
国内离岸 | 2万 ~ 3万 |
日本在岸 | 3万 ~ 8万 |
从数据来看,国内接包商的人均单价不会比日本低多少。
但是这两家公司的年均利润率确相差很大,我们比较一下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
报告期 |
国内 |
对日 |
每股收益 |
0.1693元 |
0.2125元 |
每股净资产 |
5元 |
4.28元 |
每股现金含量 |
-0.01元 |
0.23元 |
净资产收益率 |
3.38% |
4.96% |
每股未分配利润 |
1.03元 |
1.69元 |
每股资本公积金 |
2.71元 |
1.33元 |
净利润 |
3640.73万元 |
1585.32万元 |
主营利润收入 |
34899.46万元 |
8903.7万元 |
投资收益 |
163.11万元 |
0万元 |
财务费用 |
141.8万元 |
-97.33万元 |
草算一下,国内的利润率只有10%不到,而对日的利润率有17%,从每股收益的利润上来说,也是对日明显好于国内。在两个公司人月单价如此相似的情况下,为什么公司的盈利会有不同呢?
其实,我分析,这和两个公司的经营策略的不同有巨大的关系。
国内的这家上游接包商,在接通讯行业单子的同时,自己在积极积累行业沉淀,以产品化为导向,推动自己的发展。
比如他们在XX省电信运营中心接单开发之后,会积极的将其产品化,然后在全国其他省份推广销售。
这倒不是因为国内的老板会有多么的高瞻远瞩和技术前瞻性,是因为国内单个项目低乏的利润率和同行业之间0盈利报价的恶性竞争。
只有产品化,才能稀释成本,扩大利润。
产品化,不是有一天你说, 产品化就能产品化的。
产品化需要钱,投入,资本的消耗。 表面上国内公司拿单人月价格不比对日差,但是国内公司要养活很多人: 架构师, 咨询专家, 销售, 市场推广, 这些活动都是要钱的。
产品化的公司,能够保证有10%的利润率,我觉得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反观对日的企业,因为是单纯的人月结算,切入行业不深, 产品化压力也不大, 成本损耗极低, 能够保证高利润率也就正常了。
其实这从两个公司的市值也能看得出来,一个40几亿,一个10几亿。
另外,有兴趣的人可以关注一下,国内的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对日的这家,这也是因为做产品运营的公司一定会积极的利用金融杠杆融资。
单纯的对日外包企业目前也在积极转型,但是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承受的就是利润率下滑。
所以我的观点是, 利润率高不一定是好事情, 利润率和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的平衡才是最有意义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