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加了【 】的,为博主的感想与思绪。可能不是海德格尔想表达的。但是,我们既然说了,别人是自己的镜子,那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肆意顾盼四方,未尝不可以。而且,如果有一些足以让更多的人接触海德格尔的作品,未尝不是一件,原作者渴望的事情。站在我的立场,则是,因为作者,我看到了······】
【我们同时可以做两件以上的事情,而不同的流程与节奏,自然是不同的时间延伸。最关键的是,阴阳相生——我看的时候,有一层心思不想看,在冷冷地看到这个所看,和正看者。即,反思的角度,时间流程很快的瞬间,就有四枝!此认识,按道理人人都可能明白。哎。圆觉经对于佛家破四相、人我众生寿者相,鄙人岂止十多次触摸到,一个人可以此角度的四个时间流!】
使存在从存在者中崭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是存在论的任务。至于方法,就是“现象学”这个名称表达出的一条原理。这条原理可以表述为:“面向事情本身!”——这句座右铭反对一切飘浮无据的虚构与偶发之见,反对采纳不过貌似经过证明的概念,反对任何伪问题——虽然它们往往一代复一代地大事铺张其为“问题”。“现象”这个术语可追溯到希腊词;而则由动词派生而来;意味着:显示自身〔显现〕。因此,等于说:显示着自身的东西,显现者,公开者。本身是的中动态,的意思是:大白于世,置于光明中。很遗憾,站在解决个人困惑,予以别人以启迪的角度,此“存在”应该是明白自己在“光明之中”,将自己显示为一种大家本都该拥有的“存在,本质,本性与可能性”。虽然“现相”不是并且绝不会是一种现象意义上的显现,但现相只有根据某某东西的显现才是可能的。然而这种显现虽然使现相也一道成为可能,它却不是现相本身。现相通过某种显现的东西呈报出来。
【--考虑到最近量子信息通讯的现实化—你无法探测和监控对方,只因为你的努力,改变了你所关注的对象。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可以说绝大多数哲学学者还在迷惘。虽然,现实的意义上,我们当下所看到的电脑,风景,打字之外的窗口风景,等等,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观察,而改变了多少,但是,主观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疑确证了单个的现象、现相、及其感动着外在于它们的思者,就不能不说,互动,宗教的神圣膜拜,和佛家最初的如其像如意定,及其之后藏密的“坛城修炼”,都是可能的。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现相”这个词本身又有双重含义:一会儿是呈报意义上的现相—呈报而不显现,一会儿又是呈报者本身——它在其显现中指点出某种不显现的东西。最后,人们还可能用现相来称谓真切意义的现象,即显现。既然人们把这三种不同的情况都标识为“现相”,混乱就不可避免了。金观涛20多年了,他的不从实心看世界而应该从关系和功能看,当时让本人十分感动】
【大概十多年前,我们教育行当有建构主义方法,后“消失了”,近几年,“为了尊重学生而提出互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观察者···考虑到主观能动性(马的术语)的有限,和个人成长之中,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血泪和汗水,就根本是多余的“脸上的痣”“肌体上的病变!!以此来看道家的无为,和孔子曾经韦编三绝,长叹这么晚了才看到“易经”——这应该是晚年孔子的成熟的思想--····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人事,听天命——只为了那心中的道义,和个人的责任!好听一点,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其该承载的一,道,原罪,偿还欠债和责任。客观上,自由,应是自如来去,随心所欲。谁清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老夫子的长叹呢?】
【即,人生,确实是一个不断“显像”的过程,更是一种自己还不清楚的,既自由又退行、当下反思的不要这个自由,只要“存在”!换一种说话,存在,是既“存”于某处,又还能“在”“哪儿”,这种步步为营的自我无常和变化的过程。不能从语言意义上为自己构筑精神堡垒的人,就只会剩下眼泪,鲜血和自己也不能保证的“意志”、“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呈献出来的】。呈报者虽然显现自身,但作为它所呈报的东西的辐射又恰恰在自己身上始终把它所呈报的东西掩藏了起来。但是,这种掩藏着的不显现又不是假象。康德就是在这种双重性中使用现相这一术语的。在康德看来,现相只是“经验直观的对象”。【这使我想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真理或者说有助于读者自己明白和坚守的道理,道义,它只是可能。至于另外一些的可能,完全在表象的背后。】
如果揭示的形式不再是纯粹的让人来看,而是在展示过程中回溯到另外某种东西,从而让人把某种东西作为某种东西来看,那么,在这样一种综合结构里就有蒙蔽的可能性。“判断的真理”却只是这种蒙蔽的反倒而已——也就是说,是一种另有几重根基的真理现象。——【人生很心酸的就是,我们曾反对的,恰恰无意之中,自己变成了那样。即,逃不出出入记忆的噩梦。以此来看,曾经很多人能够接受,毛最先提出,今年党的会议也提到的,要能够“文艺为人民服务”,本质的意义上,是给予更多的观众,更多的、影视作品的主人翁,以希望,寄托,和帮助。宗教的意义上,则是皈依,或者说解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哲学的意义上,则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大家的真理与道义,只是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只是更好滴坚守善与道义。有一些门,他不涉及情感,理由,就是觉得不方便,觉得世界被打乱,而不愿意去推开那道门,那个可能。虽然,旁人完全可能莞尔一笑,这么简单!您读者想一想自己曾经的借口理由,与说假话,其实确实不是大事,但哲学上,不显现就是一种自由和蒙蔽。】
【要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显现,与时间,乃至于尊重别人的存在,显现,与时间,无疑是一个绝对重要的人生态度,和哲学命题:我只是一个我,还是,他人,众生?我的对面,也正是我的一种存在与自我蒙蔽?或者说,我何以要说假话,自欺?又何以有权利蒙蔽他人,欺辱他人?这,何以可能?因为,万物相生相克,事物同时存在】。对立的显现机会现象“的”科学等于说:以这样的方法来把捉它的对象——关于这些对象所要讨论的一切都必须以直接展示和直接指示的方式加以描述。“描述性的现象学”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个用语其实是同语反复。无论现象概念的形式意义还是其流俗意义,都使我们有道理这样从形式上界定现象学:凡是如存在者就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展示存在者,我们都称之为现象学。【这一条海德格尔对于胡塞尔的“直观”,是一种极为克制的冷静与高贵,傲慢与寂静。一种思想方法,只要我们沉入其中,就可以像学校所要指引学生的东西一样——它,同时有知识的意义,工具的意义,情感的意义,和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量子纠缠,已经否决了这种并非咒语,而全靠思辨就可能达到的意义状态】——彼此不互动,或者,彼此的直观因此而呈现“存在真善美如何区别现象学的现象概念与流俗的现象概念呢?现象学要“让人来看”的东西是什么?必须在与众不同的意义上称为“现象”的是什么?什么东西依其本质就必然是突出的展示活动的课题?显然是这样一种东西:它首先与通常恰恰不显现,同首先与通常显现着的东西相对,它隐藏不露;但同时又从本质上包含在首先与通常显现着的东西中,其情况是:它构成这些东西其情况是:它构成这些东西的意义与根据。而这个在不同寻常的意义上隐藏不露的东西,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此条,鄙人认为,是作者试图超越以往的哲学与自然科学思路,来为“当下的人生存状态的”指引方向。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喋喋不休的解释世界,这与其马的改造世界,还有很长的路。鄙人有一个思路,影响力,与权力。如今,是权力的时代,是权力与诱惑力,诱惑力与金钱,与舆论影响力互相勾结,互相斗争的时代。】
有多少假象,就有多少“存在”。这种作为“伪装”的遮蔽是最经常最危险的遮蔽,因为在这里,欺骗和引入歧途的可能性格外顽固。这一类存在结构虽然可资利用,但是它们的地基是否稳固,这一点还隐绰未彰。也许这些存在结构及其概念可以在某种“体系”的内部要求其权利。【如果存在主义给此类伪装,以道德的,哲学的沉重一击,那么,我们才可以说它是一丰碑】。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存在者的族类,但却关涉每一存在者。须在更高处寻求存在的“普遍性”。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超越者〕。现象学的先行概念的解说表明:从本质上说,现象学并非只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才是现实的。
【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作者海德格尔试图引导读者,后继者“好好滴存在”、直面现实。其实,深思游戏的演变和可能,它,作为一门学问,而非科学,才足以引导人们走出“搓麻将、摆龙门阵、话家常、呈现是非”,和虚拟的网络游戏。否则,如此崇高的哲学之塔,及其拥有此塔的托塔李天王,也一定会经受不住游戏失败者、玩儿游戏缺钱者的暴徒袭击。即,从哲学的高度来说,即便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倾诉,只是直面“普遍的存在真相”,我们也不要忘了生命的脆弱。所有的思想,在癌症患者,在步入棺材者,以及在极端权力和恐怖主义的牺牲无辜者,那里,毫无意义。武林外传的吕秀才以问一个连续不断的为什么,让绝顶高手自杀,其实是一个大家都清楚的游戏!】
【——我们不知道我究竟是什么,不能说东西或不是东西本来,摆脱了饥不果腹的人,成年人,如何打发时间?他是有自由好好滴存在。可是,饱暖思淫欲,这个可能的哲学意义,西方人应该是陌生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和可能,以及,解决自己的困境,和展示其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思路。这对于存在主义,对于豪门的奢靡与穷鬼的豪赌,是难以理解的。存在是要承受“痛”,但是却并非是玩玩冒险】。